A:關於我個人的藝術背景,我在台灣接受美術教育,之後又出國遠赴英國倫敦留學,學習當代藝術。特別一提的是,在國外的藝術學習裡,接觸的新媒體藝術媒材,如錄像、互動裝置、新媒體藝術等形式,加上創作觀念與文化脈絡的結合,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創作方法。我的作品也僥倖地在英國倫敦獲得貝克獎(Back's Future Prize for Film and Video)的肯定,於是便深入鑽研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和研究。我也曾於2002年在倫敦策劃一項國際展覽「Random-Ize Film and Video Festival」,廣邀世界各地優秀的藝術家參與此一動態影音展覽之盛會,這也是日後策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的前身。 什麼是錄像藝術?簡單來說,錄像藝術(Vide Art)是透過攝錄影機拍攝或逐格製作的動態影音,呈現連續影格的構成。它是綜合時間基礎的藝術呈現方式,處理手法由創作者來發揮,加上創作者對於藝術詮釋的理念,再經由影音剪接與創作想法,進而建構出視覺與聽覺的綜合體。關於錄像藝術的歷史脈絡與類型,後來我寫了一本書《錄像藝術啟示錄》,裡面也深入淺出地介紹國際上知名的藝術家,探討錄像藝術的現況與未來趨勢。
A:邱再興先生於鳳甲美術館大力投入科技新媒體藝術的展覽,例如「科光幻影—科技藝術創作專案」、「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展」與「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計畫與展覽,讓科技和藝術相互結合,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創作,另一方面提供藝術家展現的平台。作品呈現內容包括:人機互動、影音裝置、動力藝術、數位表演等科技媒體媒材。他開創的藝術平台,落實於在地文化兼具國際觀,其在台灣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觀察。 創作靈感常來自生活,生活上所有的經驗,轉化至藝術內容,是屬於真實的體驗,觀眾也能從作品中感受相同的意境。新視野帶動藝術風格的變革,藝術就是實驗(All art is experimental, or it isn’t art),使藝術的可能性賦予另一種可能。邱再興先生在鳳甲美術館不斷投注心力於數位科技的藝術新貌,以實際行動力廣招藝術創作者前來接受挑戰,也讓觀眾感受視覺藝術「擬真」與「再現」之間的沈沁式體驗。藝術與科學相映的議題,在「時間」基礎下,影像運算交融而出的人文思維,正面地啟動了藝術家創作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