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邱君強先生

邱君強先生係邱再興先生的兒子,自幼受父親藝文興趣的影響,從台大化工系畢業後,即轉往音樂發展,曾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為台灣傑出音樂家,目前積極協助邱再興先生推動藝文活動,結合其他音樂家在鳳甲美術館每年舉辦春秋兩季音樂沙龍演奏活動。提供一般民眾免費欣賞音樂的機會,他期盼藉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的靜態展覽及與社區居民學校結合的藝文活動,提供一般民眾另一種休閒活動的選項。目前在推廣藝術文化大多展出當代的藝術家創作,未來計畫與傳統的工藝結合,更能親近大眾,使為藝文更能深化於地方。

 

Q1:簡述你心中的父親?

A:雖然父親的事業很忙碌,但十分重視週末時,陪孩子的時間,有時假日要招待外國人,即使沒空也會帶著他們一起參加活動,從小一起和父親參與活動,有時晚上有應酬也會帶著我們一起去參加,很注重和小孩相處的時間,也很愛小孩的人。父親是理工出身的人,電機系畢業,但家中的書架上,小說種類很多,關於存在主義、哲理家的著作等各方面的書都有,懂得時代變遷,很能掌握時代脈絡動向的人。

Q2:在和父親相處時最難忘的回憶?

A:小時候常和父親一起參加活動招待外賓,在野柳、在北海岸在台灣各地方和外國朋友一起遊玩的合照照片,現在看照片留下很多回憶。我在高中時,常和父親吵架,甚至吵得很兇,高中時期我喜歡用言語激怒父親,當二人在吵時,二人比較起來,父親比我還沉不住氣,加上叛逆時,父子之間的對抗,到了大學時期,開始反省和父親之間的相處方式,慢慢改變,和父親相處難忘的是過程,而不是事件,從小有父親的陪伴,長大的衝突到現在成為朋友。有時和父親通電話時,朋友聽到我們的對話,無法想像我們是父子的關係,反而比較像朋友之間的對談,有時說起來,也有點沒大沒小的聊天方式像好朋友一樣。父子相處的過程,彼此的心態轉變調整,都是我和父親點點滴滴難忘的記憶。

Q3:您對他推動藝術文化活動看法?有沒有令你感動或印象深刻的事?

A:父親從1989年末期到1990年初期開始收集藝術品,他以前還在電子業生產線上時,常說將來想要從事出版社,出版書籍,但當他開始收集東西後,就開始有成立美術館把這些作品展出的想法,現在想起來,也是二十年前的事,當時想只是說說而已真的會這麼做嗎? 其實父親在1996年1997年就已經開始籌劃,在1999年時,我人還在國外,沒想到真的開幕了,心想,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1992年開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資了一間畫廊,他們想要鼓勵一些台灣當代年輕的藝術家,讓這些藝術家有展出的舞台,1991年成立文教基金會,也是鼓勵當代的年輕作曲家創作,推廣文化,不是欣賞一些有名聲,已經定名的藝術家,而從鼓勵創作著手的藝術家開始,這個做法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這是很正確的事,發現還沒有成名的成輕創作的好,發現周圍事情的好,而不是去迎合市場的需求,例如今天去看一個有名導演的作品,就覺得自己很有品味,但我覺得品味是從我周邊很小的事物,周邊生活中去培養,或許去聽一個名不經傳但很棒的音樂家演奏會,從其中發現年輕作家的好,發現其中音樂、戲劇作品的好,我覺得這才是培養品味的開端。

Q4:你認為父親收藏推廣文化對北投台灣國際社會的影響?

A:鳳甲美術館剛開幕時,我們希望成為北投在地很重要的文化據點,北投的居民可以把這裡當成休閒場所,也可以成為藝文人士或對藝文有興趣的人清談聊天的據點,原本的希望是這樣,也朝這個理想的遠景方向繼續努力著,不敢說我們對北投有什麼貢獻,但盡我們有限力量去做,除了在北投不止鳳甲美術館展覽,有一些如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展覽,其他地方也提供不同的藝文,帶給居民對藝文活動不同的選項。現在多數人休閒活動,大都以去看好萊塢電影、去唱KTV或去餐廳吃個飯,我以前在歐洲時,他們大多下班時約去喝咖啡、去歌劇院看芭蕾或去聽音樂會,他們是這樣過休閒生活,鳳甲美術館希望可以提供大家休閒活動的選擇,和一般流行文化是有區隔的。

Q5:父親推廣藝術文化對你的人生有無影響?

A:我們從小到大,從我們家書架上的書或生活中,不知不覺早已經被潛移默化的影響,推廣的想法如我們家的共業,我以前也是念理工,想想為什麼會走到不一樣的路,從高中開始,發現自己特別對人對人性有興趣,像走路上的行人,小小的動作就會腦袋中開始自己編故事,想他們為什麼會做這些動作,很喜歡去做這樣的事,從小到大的影響,不知不覺像洗腦一樣,父親閱讀習慣及對人文主義的關懷,造成我成長過程性向上的偏好,父親推廣藝術文化現在也成為我們生活中多了一個的工作,我不止當個演奏家或指揮家。推廣的活動中,推廣的東西並不是以高人一等或比別人好的態度去面對,而是想提供給大家有另外更多的選擇,也期待大家來看展覽,我們多以現代藝術家的創作為主題,藉由藝術家的展覽,除了看畫展也加入科技藝術,影像的呈現,又和我們看的電影不一樣,拓展想法和視野上,不同的看法,還知道有一些人做和我們不一樣的事。

Q6:你與妻子均從事音樂事業與父親推廣藝文十分類似,是否受其影響?

A:從小到大,受到父親的影響,我太太是從小就念音樂班,高中時出國,和我走的路不同,後來才遇到,在一起。

Q7:你對父親的志業有無新的想法或建議?

A:終極目標是一樣的,遠景類似,但做法可能不同,和北投、台灣居民,找出不同對話方式,美術館成立在這裡,大家過來參觀,是不是我們主動參與不同的活動,是不是未來館藏去其他地方展覽,和更多的地方有不同對話,或許我們不像故宮博物院,那麼多館藏,任何一個館館藏要出去展覽,在其他地方展出,還要牽連到許多枝微末節的事要注意,這是未來的方向,和更多分享。
目前推廣藝術文化大多展當代的藝術家的創作,未來會想和一些傳統的工藝結合,有時我們會去一些台灣傳統博物館、在地的藝文中心或老街的地方參觀,有些傳統的師傅手藝,如:竹編手藝,他們的手工藝很多,值得現代藝術家借鏡的地方,在當代創作和傳統中結合,現在很多傳統手藝都漸漸式微,如何讓這些傳統的手藝不失傳,傳承下去,或許不能說產業化,現代化,但可以積極建立一些橋樑。媒體藝術、科技藝術在過去十年當中,在鳳甲美術館和其他友好的基金會共同努力推廣下,有不錯的成效。因為科技藝術是利用一些當代科技新的東西,替視覺藝術開創出建立新的一條路,希望未來也可以建立搭上傳統藝術,現在我們會說文化創意產業,但在沒有文化根基,只有創意,最後只剩下產業,都變成商業化中商店的賣品,他的作品可能就只是很漂亮,沒有文化的根基,若我們有傳統的根源,和傳統手工藝有更多的結合,那彼此可以刺激在創作上的想法溝通,一位當代藝術家把想法和傳統藝術家討論,不同對話,對傳統藝術家也有機會嘗試到新的東西,以前沒想過的技法,和材料的掌握。或許竹編和木雕的傳統藝術家,有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媒材出現,他們可以產生不同的激盪,如一位好的建築師,會對現代新的材料,和傳統有那些材料,很適合放在建築那一個地方,如何去運用,我們未會積極搭起這個橋樑。

Q8:你是否共同參與父親的藝文活動或在將來父親退休後持續的推動父親的職志?

A:那是當然,即使我的專長在音樂,我覺我父親做這件事十分有意義,理由很簡單,有意義的事,我們就會堅持做下去。

學生心得


邱爺爺的兒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也跟邱爺爺一樣喜歡藝術和音樂,而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指揮家,指引著樂團演奏出動人的歌曲。邱叔叔也跟我們分享他小時的種種回憶,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由於他高中時進入叛逆期,常常跟父親吵架,但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幫們化解了這些危機。他和父親的感情非常好,好到他們講電話時會讓別人以為是在跟某位朋友聊天,這也告訴了我,父子之間的感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也能和他們一樣擁有如此美好的感情。(璽喆)

希望鳳甲美術館可以成為北投的文化據點,也希望成為北投居民休閒的地點之一,邱叔叔說,希望可以對北投盡最大的力量去創造裡想。邱叔叔受到邱爺爺的影響,開始往文化推廣活動的方向行動,也開始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朝各方面文化活動前進,所以,邱叔叔說了一句話,「凡事只要靠自己的力量,就一定可以做出比別人更好的作品」,我一定要向邱叔叔一樣有氣勢。(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