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石的發展

 

 

 

唭石的發展唭石雕刻作品打石文化

首頁 
唭石小檔案 
唭石地圖 
拜訪打石場 
探訪唭石 
人物專訪 
奇石探險隊 
活動點滴 

         

唭哩岸在唭哩岸山南邊,淡水是漢人最早渡海開墾的地點。唭哩岸石可耐高溫二千度,日據時代曾是提供軍艦火爐和臺灣中南部的燒窯建材。抗強酸的唭哩岸石能抵擋北投地熱谷青磺溫泉的強酸腐蝕,先人就地取材做為浴池建材,並以硫磺塊填補石縫,可耐高溫又耐強酸。

1970年中期後,為了水土保持,禁止開採。以前坐火車經過石牌,都可看到打石工忙著工作,民國六十年代是最興盛時期,有兩百多個打石工。用簡單的工具把石頭切得整整齊齊,重現先人的智慧。在過去,北投有三寶:硫磺、藺草和唭哩岸石。

唭哩岸約在現在立農國小前的立農街,是整個北投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捷運淡水線「唭哩岸」站就是以此命名。早年唭哩岸居民以務農為主,打石是副業,農閒時候,唭哩岸街到處是打石場。

唭哩岸石耐熱、不怕地震,以前的臺北城牆、臺北監獄,都是用唭哩岸石建造。打石的鎚子長長的,頭大大的。『四兩撥千斤』的槓桿原理,用一支細細長長的鐵條,就能移動很重的石頭,打石好像打鐵,叮叮噹噹,唭哩岸石可以耐熱一千八百度到兩千度,以前的人用來蓋房子,煉鋼的爐子,現在的人則拿來裝飾家裡。

火爐∼

千錘百鍊

 

溫泉池∼

永垂不朽

 

圍牆∼∼

屹立不搖

 

房舍∼∼

固若磐石

 

庭園∼∼

古樸幽雅

 

由簡美英老師提供照片

雕刻∼∼

創意巧思

           

                             

 

回頁首